托人寄了一份CD的场刊过来,一本书(虽然页数有些少),一个纸袋,几张周边,就当是逛了这一次的同人展了。

持续逛同人展(特指COMIDAY)是从高中开始的,和同学一起在里面逛一天,逛完晚上看电影。高中正是做术力口的狂热时期,逛展的时候也基本上是按着VOCALOID的音乐摊一家一家扫过去的。当时的VOCALOID二创作同人画集的特别多,但是做专辑的数量并不多,见过的就平行四界初心社和稔盛望官方摊位还有一堆寄售其他社团的鸽子,再加上几个海外的社团。
当时逛展子要跑到非遗公园和新城区的会展中心那边基本就是地铁穿个城跑终点站的距离。于是早上五六点钟起床打的坐到火车北站地铁口,坐去那边差不多是早上7点钟。CD不让排夜场,但是为了限定周边7点钟就已经排起人了,于是也一起排着一边背单词做作业等到同学来再等到九点多开场。
逛展前一个晚上就翻完官方的参展动态,把感兴趣的社团都标记一圈,把预算先算出来甚至零钱都准备好准备拿起本子放下钱就跑下一家(当时也没有智能手机,但是基于场地极其糟糕的信号还是零钱来得快),在地图上把最短路线画好。第二天进场安检完速度跑向限定场,然后跑向官方场刊,顺着路线一家一家跑,差不多10分钟就能够把想买的都买到,然后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就是闲逛时间了。边聊天边看看其他有趣的摊位。
印象深的有一个社团把成都的二次元场地(?)做了一份大的城市地图来卖。一个做术曲(主要是IA和ONE)专辑的海外社团的小哥哥特别可爱,两次去找他签名都会笑着说好多东西(虽然听个半懂)。AVG专区全是严肃otaku不敢去盖印章于是拿痛衣给同学交换代盖。甚至有一届能够看到narcissus的摊位而且还排满人。

每一次逛完回家都会写手记,会写很多东西,灵感泉涌。似乎只有在那样一个看上去不是那么真实的环境下才会想到一些。第一次人生有了非提前制定的目标是因为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到。初次看术曲周刊的时候发现弹幕并不在歌姬而在于P主,这个时候才发现原来一首歌的制作并不是远到明星和企业,就是我这样的普通人也可以完成,于是在这样的契机上开始了尝试。那时资源没有现在这么唾手可得,都藏在各种论坛里面;纸片人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发现商机被尝试广传,加上还要补课,于是开始几年都不敢外说,在网友的交流中持续着创作。
尽管知道世界上一定有同好,但是直到站在那里才感受到知道周围这么多人共同爱好着这个领域,在各自的圈子里面进行创作并且乐于向他人展示交流是一种多么激动的感觉。当时的我也决定再次出现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想要作为创作者与他人交流。
很遗憾,大学之后就没有再参加本地的同人展了。本来有希望的时隔两年的今年暑假也因为成都的本地疫情取消了。不过之后的每一次同人展都会找人带一份场刊过来。现在大陆这方面的纸质杂志基本上所剩无几了,而CD的场刊在这里无疑是质量上乘的(最近见过的其他能够称得上高质量的也就只有只出过三期的AVG SPIRITS了),里面的每一篇约稿采访都能看出执笔者对于这个圈子学术般认真的态度。而且甚至能够在里面找到更早(小学)时见过的展子和游戏馆。不仅带有现实中的老成都情怀,也让我发现更多圈子里上世纪考古人的身影(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想要找寻童年的痕迹吧)。
个人觉得嗅觉应该是最能够唤起人记忆的感觉。虽然封面不同,但开封这份场刊的时候,几年未有过的新印刷杂志特有的油墨味又把我带进了两手拿着纸袋背着书包在场地里奔跑的那几年,似乎又看到了创作者一起交流的场景。很欣慰这份新油墨味确实是新的,证明那里确实有这样的圈子,还有这样的氛围存在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