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治好了我的巴托比症候群

Max治好了我的巴托比症候群

这是什么

上周暄穗花了几天的时间完成了一个Max工程作为创意声音编程的项目提交了上去。这个项目改变了暄穗对于创作的思考。

关于项目

稍微说一下项目本身。

这是一个自称“自动Lofi生成系统”的MIDI生成系统。需要和任意一个DAW连接,通过MIDI演奏乐器达到完整的成品。

如果玩过《节奏医生》就知道里面2-4关卡海之歌(就是吃妮可和科尔狗粮的那一关)只需要不停地按下空格键就可以和着背景的爵士乐演奏一个听上去似乎还挺和谐的旋律。曾经我在这一关弹了10多分钟也不知道如何完成关卡,但也就是这十分钟给了我关于音乐新的感觉:1.音乐是可以无限延申的。2.有一种算法可以让随机的旋律和背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如果乐理知识再深一点就知道这个算法就是让旋律弹奏背景和弦的不同组成音。

于是,这两个思想就构成了课程项目的作业。暄穗按照其对于Lofi音乐拙劣理解和代码块的不成熟使用在几天时间里搭建了这个系统:背景就是钢琴和弦,Lofi鼓就是最基础的那几个鼓组,贝斯就是和弦根音,旋律就是和弦随机音。贝斯和旋律音的时长完全从二分音符到十六分音符随机选择。这样一个简单Lofi音乐生成系统就搭建好了,没有使用更多的织体和各种和声写作方法,仅仅就是拼贴。唯一音乐知识的补足是上网搜索了几个Lofi合适的和弦进行,发现只要是同一音阶的七和弦拼上都挺不错。

在这个系统中自动生成的音乐充满了随机性。和弦是随机的,和弦进行随机,以及随机的转调处理。鼓组是随机的,4个基本鼓组随机选择。贝斯是随机的,音符时长以及是否高八度处理是随机的。旋律是随机的,甚至对于音符选择和弦中的音还是音阶中和弦内的音也有权重。

于是,基于规则内的随机,显示出了超乎想象的效果:出乎意料地正常。如果把这个系统放在直播的时候作为背景音乐运行个半个小时估计也没有人在意其中的微妙感。

巴托比症候群

巴托比出自梅尔维尔的小说《书记员巴托比》。之后比拉·马塔斯以此为题写了一本《巴托比症候群》讨论了这样一个现象:关于艺术家(主要是作家)突然拒绝创作。

为何拒绝创作?书里面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我为什么不创作?我似乎得了这样一种空想症,以至于我在很久之间都没有继续进行原创创作。我也学乐理知识,也学习如何制作如何混编,我也有过能在脑中浮现无限旋律的时候,但是一旦真正打开DAW的时候一切又归于虚无了。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导致我已经不知道为什么创作以及为什么不创作了。

直到某一天读到《被讨厌的勇气》的时候,我注意到一段文中僧人说的话。

“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这让我背脊发凉也让我找到了原因。我在一个自己虚构的位置上坐得太久,反倒不愿意在其他人面前展示了,久而久之刀锈了就更不愿意承认了。

意义

这次Max工程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个课程设计项目,更多的是启发。

给我的最大的启发是对于pattern的认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前对于创作的理解是在作画中计较每一个像素,在音乐中计较每一帧的表现,这让我在自以为庞大的工作量前心生畏惧。而若是通过pattern的思想来进行创作则会避免这些误区,从心理和实际着手的时候都可以减轻不少负担。

第二是给予了更多创作的信心。这次的系统搭建我也是按照以前仅存的经验一段一段搭建的,仅从和弦来说听不出什么名堂,加上鼓组也是。但是当贝斯和旋律的随机部分出来之后立刻感觉就不一样了。是部分的有机结合成就一首歌,所以在完成各个部分之前听上去不尽人意是情理之中的,如果在这之前就放弃实在可惜。以及,既然规则下随机生成的都能如此完整了,那我尽力而为的创作又能差到哪里去呢?